2006/12/09

2006/12/06

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提要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零售业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的国内零售业应该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应该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目前形势
(一)国内趋势。自外经贸副部长龙永图宣布中国入世时间确定在2001年11月10至今,已经过了三个年头。距离今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时承诺的零售业正式向外资开放的日子已近在咫尺。一方面,政府官员多次重申,零售业会严守入世承诺,不会提前开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超前兑现入世承诺。原国家经贸委称,到1999年底,正式获得中央批准的外资零售企业只有21家;到2001年7月,各地擅自批准设立的非试点外资零售企业已经达到316家。对本来就势单力薄的国内零售企业来说,根本没来得及在保护期内享受切实的保护措施,反而那些违规操作的外资商业企业,还在享受一些“超国民待遇”。
(二)国际形势。目前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中的70%已经在中国登陆,像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和欧尚、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零售业巨头,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全都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在2004中国零售业高峰论坛会议上,有专家指出,今后15年,全球经济的主战场在中国,中国市场的潜力以及潜力的爆发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那么,中国零售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是与狼共舞,有所作为;还是节节败退,葬身狼腹?这是中国零售业面临的一道必解命题。

二、未来预测
(一)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我国出现,一个城市从只有几家发展到数十家商厦争雄的局面。这种迅速的扩张并非是一件好事,在2005年中国流通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之际,令许多业内人士担忧的不是外资抢滩中国,而是内资的盲目扩张。近3年来内资企业在营销观念、市场化和内部管理上获得长足进展,但还不具备迅速扩张的条件。当初以亚细亚、赛特为代表,零售企业在市场上四处布点,结果由于内部人员储备、管理等不足最后不得不收缩战线。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零售业差距也不断显现出来。国内有专家认为,我国零售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50年左右。即我国当前零售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方式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水平。
首先是认识上的差距。“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在我国影响很深。目前,零售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在理论上加以深入的阐释和明确,因而其发展往往会受到很多阻碍。
  其次是企业经营的差距。近几年,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而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10%左右,但纯利却有3~4%。国外零售企业尽管人工成本较高,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却使其成本远远低于我国。
  再者是规模上的差距。2002年全球30家最大的零售商门店数总和在12万个以上,遍布88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最大的跨国零售企业集团沃尔玛公司2002年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2%,达到2465.25亿美元,是我国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销售总额的7倍多。
  最后是政府管理上的差距。发达国家不但有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了保证。而我国目前没有对零售业发展的系统规划,相关的法律体系还未形成,有关零售业的管理和统计制度还不规范。
  此外,我国零售业在业态结构、营销方式、跨国经营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较大的差距。并且我国国有零售企业有着较重的历史负担,在制度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的零售企业相比,能力也明显不足。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差距,我国零售业需要通过扩大开放加快自身发展,提高管理水平,以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专家预测。麦肯锡公司的有关分析认为:在未来3—5年内,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掌握,30%的市场将由中国国家级零售巨头把持,剩下10%则掌握在国内地区性零售巨头手中。
  但国内有些专家认为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零售企业目前发展很快,如果保持这种速度发展,未来几年国内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二是零售业不同于生产行业,其社会性因素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技术性因素的影响,即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将在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国内企业要比外资企业有一定优势。三是政府从民族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考虑,会采取一定变通手段对外资零售企业进行约束,不会听任其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的主体。四是零售业进入壁垒不高,并且有很强的外溢性,即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营销手段、经营理念等很容易因人员流动等因素被其他企业仿效。五是外资零售企业不可能全方位同中国企业展开竞争。它会重点在大中城市发展自身优势较为突出的连锁超市、购物广场、专卖店、精品店等,其他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还将是以中国企业为主导。
清华大学魏杰教授认为“国外零售业的大冲击,有可能使我们的国有商业基本垮台。一定要说有利有弊的话,利的方面是,未来我们的生产必须按照国际零售业的标准决定自己的成本、产品质量和性能,对促进中国加工企业的不断按照国际标准提升发展有好处;但国外零售业进入,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是:不采购中国产品。因为它是全世界采购,把最低成本最好效益最好质量的产品采购来交给消费者。一旦按照这种要求在全球采购,不采购我们企业的产品,很多生产企业就会无法生存。这对中国的生产企业是极大的威胁,会有一大批企业无法适应而破产。”

三、结语
在目前的零售业态中,超级市场是一个主流趋势。全面开放之后,国内商业零售业形势不容乐观,因为地方政府想招商引资、外商想全盘吞食我国商业的这些因素都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分销领域被外国公司控制的国家,也很难再有民族工业的品牌商品。因此,加强对分销领域市场开放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国内流通企业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挑战,而且对维护工业企业的国内市场也有重要意义。中国的零售业市场既要依靠与政府的相关政策,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要振兴本民族的流通业。走出一条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006/12/04

如何在销售淡季提升业绩(二)

如何在销售淡季提升业绩(二)

  淡季选择激励业务人员,不仅可以提升销售业绩,还可以寻找新客户,同时拉住业务员的心,可谓"一石三鸟"。

4、促销,体现对消费者关怀

  (1)通过广告引导需求

  对于因消费观念而形成的产品淡旺季可以通过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来改变。如饮料在夏季旺销,冬季进入销售淡季。露露就针对夏、冬两季的销售情况,通过广告向消费者传播"夏季喝加冰的露露"、"冬季喝热露露",并通过不同的功能诉求来引导消费者,宣传"冷饮清暑,热饮去寒",经过这一系列的广告宣传,改变了人们冬季喝饮料少的习惯,有力地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2)通过营业推广来吸引消费

  淡季的价格优势是吸引众多消费者和经销商的一大因素,打折、买赠,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做法可吸引众多对价格反应敏感的消费者,另外对一些选择淡季备货的经销商来讲,价格因素是其冒着风险进行备货的主要原因。

  5、调整,业绩增长的又一来源 

  当区域市场上的消费需求达到一定限度无法增长时,企业扩大市场的范围无疑可以增加消费者的需求,在淡季更有利于企业做出战略或策略上的调整。

  (1)开发新市场

  企业可选择在淡季开发新市场,这主要是因为淡季绝大多数竞争品牌处于休眠期,对市场的管理工作减弱,在广告宣传方面的投入大为减少。企业选择此时进入,市场上的干扰信息降到了最低点,有利于企业抢占渠道和宣传品牌形象,而市场的扩大自会造成销售业绩的提升。一家生产大众化食品的企业,产品在历史上都是淡旺季分明,其原因是该企业只注重开发城市区域市场,只重视开拓批发商这一销售渠道,结果是销售额旱现出周期性的剧烈波动,企业连续多年亏损。当该企业接受外脑的建议,在销售的淡季开发新的通路,于是,企业的销售人员共同强力开发城郊市场,强力开发店铺和机构消费等新渠道,开展繁忙的开发新市场、开拓新渠道的工作,最终使企业实现了销售无淡季,销售额持续上升,仅三个月便扭亏为盈

  (2)市场重心的转移

  产品的淡旺季可能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时间区间。某种产品的市场消费存南方呈现出淡季的时候,在北方可能开始进入旺季;存国内市场进入消费淡季的时候,在国际市场可能正进入消费旺季;在城市市场出现淡季的时候,在农村市场或城乡结合部市场可能根本没有淡季的迹象;在市场和店铺购买进入淡季的时候,可能在火车站、飞机场、旅游景点等场合的消费和购买却始终如一的旺盛;在批发商抱怨销售淡季到来的时候,面对最终消费者开展的大规模直销活动却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关键就在于企业是否能把握住市场需求,适时地将市场重心随需求的转移而转移。河南某农药生产厂家就根据南北气候的差异造成的农作物周期不同而进行市场转移。当北方进入农药销售淡季时,他就将市场重心南移,适时地市场调整使得他的销售再无"淡季"。一家生产高档羊皮褥子的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冬季是销售旺季,夏季是销售淡季,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正好相反,夏季是发货旺季,这因为国外客商购货、备货是在夏季完成的。该企业原来只做国内市场,结果是半年繁忙半年闲,经济效益很不理想。该企业接受了"淡季不淡"的营销新观念,同时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了全年销售无淡季,销售额翻番,经济效益倍增。

  6、创新,利润的增长点

  (1)销售淡季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产品无法满足现时消费者的需求,此时增加产品的功能就可以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如夏季穿西服太热,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人们还必须穿西服。针对这种需求,报喜鸟清凉西服应运而生,它满足了夏季既要穿西服,又不希望太热的需求,自然就可以满足更多的消费者;面临冬季啤市的低迷,一些厂家开发出暖啤、火锅啤,在冬季寒冷的啤市中创造了新的热点,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2)产品线的拓宽也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仍以服装为例,夏季对西服、羽绒服的需求减少,对 T 恤、衬衣的需求却大大增加,企业此时如能拓宽自己的产品线,在冬季生产西服,夏季生产 T 恤,则一年四季都有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在这种产品进入淡季时那种则进入旺季,随时都随利润增长点支撑着企业的销售业绩,这样企业自然就不存在销售的淡旺季了。一家生产白酒的企业,其经理班子非常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近几年来,该企业在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针对北方农村市场的中高度白酒,针对南方农村市场的低度白酒,针对中小城市消费市场的中档白酒,针对大中城市酒楼饭店的高档低度白酒,同时,它们还开发出了适合夏季饮用的低度黑米酒和系列饮料,使整个企业全年处于生产销售的繁忙状态,再无销售淡旺季的区别。尤其是该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完成了以低档酒为主导产品向中高档酒为主导产品的战略转移,实现了销售量与利润率同步增长的经营发展目标。

  7、降低费用=增加收入

  销售淡季业绩会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当企业通过各种营销手段的努力之后发现对业绩的提升不大,这时企业就应该考虑"降低费用 = 增加收入"这一等式了。费用的降低主要来源于企业在销售淡季管理费用的降低。营销费用主要由业务招待费、公关费、差旅费、办公费等基本运营费用和营销推广费等构成。由于国人对所谓感情营销的推崇,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居高不下的营销费用一直令企业叫苦不迭。对此,企业在销售淡季应加强对营销费用的控制,减少耗费。

  (1)加强对业务员监管;

  (2)制定出合理的营销费用比例,并将营销成本控制在这个比例之下;

  (3)建立健全营销费用监审机制,如将票据报销冲抵和票据凭证背后依据相结合,如对营销推广费用的报销,必须要求提供第三方监控证明及效果反馈资料;

  (4)加强对各种营销推广活的巡查及控制。

   面对如季节轮换一样的淡旺季交替,企业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引领消费,实施创造营销,才能走出淡季怪圈,提升销售业绩。

如何在销售淡季提升业绩(一)

如何在销售淡季提升业绩(一)

淡旺季的交替好似季节之间轮换,万物萧条之后是大地回春,烈日酷暑后面就是硕果累累,企业如能在万物萧条之中提升业绩,使自己产品在烈日酷暑中一枝独秀,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收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还可使企业为即将到来的旺季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但要想在销售提升业绩,只有运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方能转"退"为"升",取得佳绩。

  洞悉需求,制定科学营销策略的关键




  虽说科学的营销策略运用可以使企业提升销售业绩,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洞悉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我们要想制定出科学的策略,只有首先找到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然后抓住需求,进而创造需求,引导需求,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营销方案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

  1、价格

  我国尚不发达的经济现状决定了我国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敏感性。淡季商品由于供求关系的失衡决定了其价格的低廉,相对于旺季产品居高不下的价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钟情于"换季购买",以求实惠。如今年夏天在郑州等地出现的羽绒服热卖就是价格在起主导因素,"波斯登""丫丫"等著名羽绒服在今年夏季的销量竟然超过了去年冬季,郑州银基商贸城一位经销"波斯登"的商户就创下了一天销售 300 多件的佳绩。分析其原因,在冬季售价 300 多元的羽绒服,在夏季仅售 100 元左右,巨大的差价直接造成了羽绒服的旺销。对消费者来说,淡季购买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

  2、观念

  有很多产品销售淡季的产生仅仅是由于人们的消费观念造成的。如冰激凌,糖果,啤酒等一次性消费品,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好像并不强烈,造成了销售淡季的产生。但消费观念只是消费者心中的一种看法,它会随着消费者思想的转变、对产品认识的加强而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消费观念具有可变性。如啤酒在天热旺销,天一转寒马上就转入销售淡季,但有人认为冬天不宜喝啤酒就有人喜欢冬天喝啤酒,这就是啤酒冬天仍有销售的原因。销售观念引导着多数人的消费行为,但消费观念的可变性使其不可能引导所有的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就构成了淡季消费的一个来源。

  3、气候

  四季的轮换导致了气候的变化,这也造成了许多产品的淡旺季的产生。如服装行业对气候的反应最为强烈,气温的上升或下降都会对服装的销售产生直接的影响,人们对不合季节的产品需求量很少。但气候也不是一成不变,如这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冬季的气温越来越高,这种情况造成了服装的淡旺季逐渐发生了转移,原本三四月份仍处于销售淡季的春季服装,现在已经提前进入了"旺季"。

  4、地理

  在干旱无雨的西北卖不动的雨伞到了多雨的江南就会旺销,北方在 8 月之后杀虫类农药就没有了市场,但这种农药拿到昆明则四季畅销;中国正是雪花飘飘的寒冬,南半球却是烈日炎炎的酷暑。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在此地处于销售的淡季的商品可能到彼地正逢销售旺季。

  5、战略

  作为企业,可能会出于战略性的考虑,从而选择在淡季时购入部分产品,进行备货,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一则淡季降价时备货可节约费用,降低成本,使企业在旺季到来之后的竞争中占有成本优势;二则可以保证库存,避免旺季时产品畅销,到厂家却进不来货的不利局面;三是可以维护与供应商关系,增进交流。

  6、事件

  在销售淡季中,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可能导致销售由"淡"转"旺"。如 6 月、7月原本应是电视销售的淡季,但 2002年世界杯的开战却直接带动了电视机的销售,使得电视机在 6 、7月份的销售额直线上升,这个淡季非但不"淡",销量还直追旺季。

  7、时间

  对一部分中间商来说,时间上的差异造成了其在某些商品的淡季进货。如一位做外贸的商人,他在国内采购的货物运输到非洲,通过海上运输大概需要 3 — 4 月的时间,这就要求他在皮货生意的旺季来临之前 3 — 4 个月就要备货完毕,然后向非洲运输,才能在非洲的皮货旺季来临之时赶上销售。

  8、其他

  除去上面七种原因之外,还存在着部分淡季的需求,每年 5 —— 9 月西服处于销售淡季,但在很多正式的场合(如大型的会议,正式的宴会等)仍要求到会人员穿西装,从而显示会议的正式性、重要性等。这些消费也同样构成了销售淡季的部分需求。

  抓住需求,创造销售

  经过对销售淡季消费者需求的了解,我们认识到在销售淡季消费者仍存在对产品的需求,企业只有寻找到需求之后抓住需求,并经过科学的营销策略来引导需求,进而扩大需求,才能够最终实现在淡季提升销售业绩。

  1、改变淡季观念,做旺淡季市场

  俗语说的好:"没有不景气,只有不争气",很多企业产品的销售在淡季一落千丈不是因为企业产品销售不出去了,而是因为企业淡季的思想在作祟。一到所谓的淡季,企业就认为目标顾客暂时不再需要企业的产品,企业无论怎么努力产品也无法销售出去,所以促销活动不作了,市场开发力度也减少了,客户拜访也不去了,经营战略僵化了,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导致销售业绩愈来愈低,而企业却往往把它归结为销售淡季来临的原因,结果是下一个淡季到来时企业愈加不努力,如此陷入一个"淡季"无销售的恶性循环之中。海尔张瑞敏曾说过"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所以企业要想在销售淡季提升业绩,首先要改变企业经营的理念,树立"销售无淡季"的意识,笔者相信,唯有思路,才有出路,做市场也同样是这样。

  2.客户沟通,转嫁风险

  (1)企业在旺季结束淡季来临之际,一定要注重与客户的沟通,对老客户做好前期的销售结算和后续的销售服务工作,对客户的返利或奖金等做好清算,避免客户对企业产生疑虑,同时要做好后续销售服务工作,淡季客户的要货量一般较小,企业应不分大小,一律同样对待,做好送货服务。

  (2)通过与小经销商的沟通和种种促销手段来吸引其进行备货。由于对下面的小经销商来讲,资金一般是其发展的最大约束,企业可通过与其沟通,宣扬在淡季备货存在的价格优势,并可以通过各种奖励手段刺激小经销商进行备货。

  3、加强对业务员的激励

  业务人员是企业做市场的主体,淡季的到来,业务量的骤减往往使众多的业务员缺乏工作热情,产生懒惰心理,没有精神去开拓市场。企业若想在淡季提升业绩,必须加大对业务人员的激励,刺激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我们举办的一起河南省营销经理高级研修班上,河南金税印务的赵总曾经说过,印刷行业到了每年的六七月份,业务量就逐渐减少,进入了"淡季",面对逐日减少的销售额,赵总在苦思之余突然想到了一步妙招,他马上招开销售工作会议,对业务员宣布了公司的新的销售政策:在淡季,也就是 6 —— 8 月份,业务员为公司拉来的一切业务,公司只收成本费用,所有利润全归业务员所有。这一下极大的调动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在公司全体业务人员的努力下,公司 6 、 7 、 8 三个月的业务量大为增加,而到最后给业务员发奖金时,反而是业务员要求企业应从利润中提成。

与超市买手谈判的实战技巧

与超市买手谈判的实战技巧
广东汕头范先生:我是一家饮料经销商,以前一直在做传统通路。但目前我市的超市发展非常快,原来的老客户找到我,要我今年开始在超市进行推广。有的客户甚至威胁说,如果我不做超市,他就另外再找经销商。我今年也试着去一些超市谈判,但往往无功而返,要不就是进场费太高,要不就是嫌我代理的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想过你们得到一些与超市谈判的借鉴和启发。

做好进场谈判前的准备

主持人:每一个供货商要使产品进入超市,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跟买手谈判,与买手谈判是供货商非常重要的工作。许多供货商在谈判时,都感觉到自己总是一味地让步,因为买手会依仗超市的巨大影响力,同时利用供货商迫切需要产品进入超市的心理,而不断地给供货商施加压力,迫使其再三让步。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

陈军:首先,在进场谈判前,供货商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的准备和计划,不但使谈判者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主导整个谈判的进程,而且可以大大减少预料以外事情的发生,从而有助于达成合理的协议。

主持人:那么,在进场谈判前,供货商一般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陈军:在进入超市前一定要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做到知己知彼,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调查的内容包括:

1.费用情况。超市各种名目的费用很多,一般包括店庆费、节庆费、单品费、年结费、特价扣点费、终端堆码陈列费和场外促销费等。对各项费用的标准及其最低下限,供货商事先要作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2.结算方式。结算方式有账期、翻单结算、送二结一、抽单结算和铺底等,通常情况下,供货商应尽量缩短账期和减少铺底。

3.竞品在超市的销售价格、销售情况和投入情况。进场前,供货商对竞品在超市的销售和投入情况进行详细地了解,以此来预测自身产品进场后的销量,增加谈判的筹码。当有同类产品被退场时,往往也是供货商产品进场的时机。

4.对超市的组织结构、买手采购权力的大小和谈判的程序,供货商都应有所了解。

5.供货商应了解超市感兴趣的促销宣传活动和其对新品的要求,以便在做促销宣传计划时,针对该超市作到"量身定做",增加计划的吸引力。

6.了解超市谈判者的情况。包括他的个人背景、爱好、工作任务以及目前上司和同事对他的评价等等,有时候一个很不起眼的内部消息也会影响整个谈判进程。

总之,谈判前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其他供货商打听该超市的销售情况、买手的谈判策略等,如果能获悉其他供货商在谈判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往往能有意外的收获。

贺军辉:供货商与超市买手进行谈判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谈产品进场事宜,第二阶段是谈产品进场后的陈列、促销和货款结算等事宜。供货商在和超市买手谈产品进场事宜时,其具体的谈判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购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和包装等;(2)采购数量:采购总量和采购批量(单次采购的最高订量与最低订量)等;(3)送货:交货时间、频率、交货地点、最高与最低送货量、验收方式以及送货产品的保质期等;(4)陈列:陈列面积和陈列位置等;(5)促销:促销保证、促销组织配合和导购员的进场事宜等;(6)价格及价格折扣优惠:新产品价格折扣、付款折扣、促销折扣、单次订货数量折扣、累计进货数量折扣、年底返利、季节性折扣和提前付款折扣等;(7)付款条件:付款期限、付款方式等;(8)售后服务:包换、包退、包修和安装等;(9)各种费用:进场费、新品费、店庆费、陈列费、节日费、促销费和广告等;(10)退货:退货条件、退货时间、退货地点、退货方式、退货数量和退货费用分摊等;(11)保底销售量:每月产品的最低销售量、末位淘汰的约定和处理办法等;(12)违约责任、合同变更与解除条件等采购合同的相关事宜。

针对这些,供货商应提前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

吴双明:此外,供货商与超市买手谈判前,必须先把企业营业执照复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卫生防疫检测报告等相关资料准备齐全。

陈军:在进场谈判前,供货商最好还准备好相关的谈判工具。比如,供货商要准备好企业简介、产品样品、价格表、宣传单,以及售点广告、堆头陈列和促销活动的照片,针对超市撰写的市场推广方案,近期的大型促销活动方案、大众媒体广告投放计划、以前的报纸广告和市场概况分析报告等,这些书面资料可使买手能全面了解供货商及其产品,有利于帮助买手树立产品畅销的信心。

此外,书面文字、销售数据和图片等生动的演示工具会使供货商介绍更具说服力,也展示了供货商的营销推广能力,这比口头的"自我赞美"更形象、更能打动买手。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了在进场谈判之前,供货商要做的一些准备工作,那么,在与买手具体的谈判过程中,有哪些谈判技巧呢?

吴双明:首先,供货商在谈判中,要注意让买手感觉供货商是诚心诚意的。供货商对没有把握的事不要轻易承诺,同时,供货商要评估买手对各种情况的熟悉程度,提出的谈判条件要让买手感觉是真实的。

比如,买手会要求市场最低供货价,而且谈判之前大卖场几乎都做过市场调查,对产品的供货价格都有大致的了解。供货商要估计其大致猜测的价位,以此报出适当的供货价,让买手感觉这个价位是市场最低供货价,如果报价过高买手会认为供货商没有诚意,报价过低则供货商没有利润空间。

如果供货商在谈判的过程中,遇到了对谈判不利的情况,比如言语不合、气氛紧张和条件不一致等等,除了要适当调节气氛之外,最重要是要始终保持诚恳的态度。

陈军:在谈判中,听往往比讲更重要,供货商在谈判时要仔细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坚持多听少说。多听少说可以了解对方的动机,预测对方的行动意向,并以此来制定相应的对策。有的时候,买手的谈话可能很刺耳,即使这样,供货商也要坚持听下去,要从对方的谈话中找出破绽,逐步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从而实现谈判的预定目标。

谈判时,要多问假设性的问题。如果供货商使用假设性问题提问,可以避免让买手觉得你在做具体的承诺,这类的问题可以暗示你有进行某些事情的意向,但是却没有承诺要实际去做。通过使用假设性的问题,可以帮助供货商用较为稳妥的方式来测试买手对这个方案的兴趣,然后根据买手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反应。

比如:"如果我请示公司答应你们把返利提高1个点,你是否能确保马上签合同呢?"

吴双明:有时买手不与供货商谈进场的问题,往往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好处和利益,这也是买手的一种策略。对于小品牌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进场的机会。对超市来说,大品牌撑门面,小品牌赚利润。对于利润高的小品牌,超市怎会不进呢?

供货商谈判不要操之过急,特别不要让买手知道你急着想进超市。如果把真实想法暴露给了买手,买手就会抓住这一点,态度变得很坚决,供货商就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谈判往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与买手谈判不要指望一次就谈妥。注意每次谈判所涉及的问题不要太多,但每次谈判都要确定一些具体问题。

陈军:还有,供货商的报价要留有余地。供货商在报价时,报价中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为谈判留下回旋的余地,并承担得起高额的进场费用。

超市谈判强调最多的就是要求提供市场最低供货价,如果发现供货商的供货价比给其他超市的供货价高,就要求无条件退场,所交的费用一分钱不退,而且有的买手要把这个条款写入合同中去。

其实这只是超市谈判的策略而已,如果供货商真的把自己的底牌一开始就亮出来,买手仍会不断要求增加其他费用和返利,这时候供货商就会无路可退。所以,供货商并不见得要报市场最低价,而要根据市场的零售价,报一个合理的价格,让买手即使经过市场调查,也还是认为这个可能是市场最低供货价。

同时,态度要坚决,一旦承诺是市场最低供货价,就绝不能在供货价上轻易让步,因为越让步买手越觉得报价有水分。

谈判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那么,供货商在报价时,就要为讨价还价留下一些空间。在供货价的报价上,供货商既不能欺骗买手,但也不能一点技巧都不讲究,所以需要供货商有高超的谈判技巧,并把握好度。?

贺军辉:另外,厂家要注意大卖场的交易条件不能和中小超市差别过大,如果大卖场得到低得多的供货价格,就有足够的降价空间,一旦大卖场凭借这优惠的供货价格把零售价降下来,整个市场价格体系就会扰乱,而中小超市的零售价格根本无法参与竞争,他们就会拒绝销售该产品。

吴双明:在谈判陷入僵局前,要适时叫停。如果在谈判中,因为某个环节双方僵持不下时,比如缴纳进场费双方差距太大,任何一方都难以说服对方作出让步,谈判往往就在这个环节卡住,使谈判直接进入针锋相对的境地,谈判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时,聪明的办法是供货商在双方对立起来陷入僵局之前,适时地叫停并重新约定下次谈判时间。

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出现僵持的局面,而且可以使双方保持冷静,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策略,平心静气地考虑对方的意见,从而达到顺利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陷入僵局的谈判双方来讲,在再次谈判前的这一段时间是十分宝贵的。一方面要保持联络,强调双方已达成的一致,另一方面要调整各自的方案,再提供配套,让对方选择或者在次要问题上考虑适当的让步,使后续的谈判得以顺利地进行。